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上) (第1/6页)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的神州社会刚刚从政治经济的冰冻期解冻过来,大学的课外活动还是比较多的。大学时代对于个人而言,是人生花样年华和激情澎拜的岁月,对于社会而言就应该是社会的良心,应该是社会精英聚会之地。 从八十年代起,各个大学校园里一直有一股与主流意识有很大差距的思潮暗自涌动,有时激烈有时又舒缓。随着时代的发展,官方的主流语言也是不断在变化之中,校园里的回应时事的思潮也是以不同的面目和不同的话语形式表现出来的。那时,大学就成为亚文化的传播中心。当初大学生们编报刊时,没有电脑没有激光照排系统,全是手写刻印出来的。大学里还经常举办各类演讲报告会,尽管那时学生很穷,身无长物。绝大多数女生没有裙子穿,学生们能有一块手表戴就不错了。但是大学生们举办活动的参与热情之高与人数之多,令人难以忘怀。那时的主题一般都是很深刻尖锐的题目,至少能代表相当多的人的政治诉求。有的主题今天看来也许有些冒傻气,但是一经过学生们独特的视角思考和逻辑语言的梳理,便形成诸多亚文化新思潮。有的人可能觉得这些现象意义不大,其实,重要的是经过这些培训,大学生们学会了独立思考能力,学会主动为社会的未来勾画美好的愿景,并且承担风险责任。 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最具有国人士人的传统。动辄就以“天下为己任”,时时被危机感所迫的人文精神,在那时的大学生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所谓“士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经圣继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