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 拒绝低效努力:如何抓住重点? (第3/5页)
他总说“老天爷对我太不公平了,我拼命努力,还不如别人随便做做”,或者“我真是太倒霉了,早知道找个富婆,坐享其成”。 我知道,他说找富婆只是调侃一下自己。我以前也是,在顶级自媒体公司实习,一个月写了40篇稿子,心想月底的时候我的稿子数据一定是全公司最好的。那时我每天写到深夜,外出的时候总是抱着自己的电脑,甚至生病发烧也不去医院。那个月,我虽然写了40篇稿子,但是有39篇被拒绝了,唯一通过的那篇数据还不好。 我坚持了一个月,就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一度怀疑自己。我明明很努力,为什么就是得不到好的结果呢? 3 后来我明白了:100%的努力≠100%的成功。我们身边那些优秀的人往往都不是最努力的,因为60%的努力=90%的成功。 太用力的人往往太急躁,后劲不足。人生是长跑,不是百米冲刺。 太用力的人容易提高自己的心理预期,如果没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就会很失望,慢慢地就会失去自我激励,甚至变成一个爱抱怨的人。 太用力的人总是把精力全部投入工作中,过于关注工作中的得与失,过于关注每一次绩效考核结果、晋升提名,最后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 很多时候,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满分,或许只能及格。 你可以为了目标破釜沉舟,拼尽全力,也可以为了目标养精蓄锐。你知道“最速曲线”吗?它告诉我们,一个劲往前冲的人与中途开小差的人一起跑,最后往往是后者先到达终点。那些拥有温和力量的人,没有用太大的动作去用力做事,而是默默无闻地做事,一次次积累和历练使他们后劲十足,不知不觉就将他人甩在了身后。 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9周年年庆时,张一鸣做了一个主题为“平常心做非常事”的演讲。他说,面对动态变化的世界,我们经常会感到惴惴不安,担忧未来或者懊恼过去,将很多精力和时间浪费在应对波动上……我觉得,保持平常心的人比较放松,内心没有扭曲,观察事物细腻,实事求是,比较有耐心。他们往往更能把事情做好。大多数时候,人在没有偏执或者杂念的情况下,都能够有很好的判断,有一个说法是“本自具足”。 要保持平常心,不要用力过猛。心态越平稳,越能抵住大风大浪,扎根越牢,越能够有魄力和想象力去做更难企及的事情。 思维落地:用平常心对待你的生活 用力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时不时告诉自己,要用力,要变得优秀,那么这样的念头和拼劲反而会让你有负担。你需要合理谨慎地使用正向激励,从而让自己进入不费力的状态中。 为了达到这个状态,你要明白,比激励更重要的是优化过程。大部分人都知道努力的价值,却很少有人懂得蓄力的重要性。要降低做事的难度,让自己不费力地去做事。你可以用一星期的时间进行以下实践,并对你的目标和进度进行评估,主要分3个步骤: 1.写下自己在一个星期内做了什么事,花了多少时间。注意写下做每件事时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比如,本星期我花了20个小时做某个项目,其中15个小时花在资料调研上。在资料调研中,我又花了5个小时阅读综述内容。 2.写下你的目标和事情目前的进展。还是回到刚才的例子上,我的目标是完成项目,而这一星期我的进展是只写了一份报告。 3.分析原因。这是为了让你真正看到为什么自己明明没有达成目标,每天却还是很忙碌。在分析原因的时候,你可以多向自己提问。比如,为什么花了很多时间阅读资料,却只写了一份报告呢?再进一步分析,是不是材料获取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是不是速读能力不太好?把能想到的每一条原因都记下来,再找有经验的前辈探讨方法。 这件事被很多人忽略了,因为他们觉得麻烦,没有必要,结果就是,日复一日辛苦地付出,却收效甚微。把生活切碎,从每个小节点上做优化,你完全可以拥有不费力的高效的生活,与生活共舞。 同时,你也可以写下自己的业余爱好。如果你每星期将一天时间花在工作以外的地方,你会如何分配时间?你希望做什么事情?你喜欢通过什么活动来让自己变得更平静、更愉悦? 精力管理就是做减法 1 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