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明末大军阀 第223节 (第1/9页)
山海关古称榆关、渝关、临渝关、临闾关,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非常险要。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带兵到此地,以古渝关非控扼之要,于古渝关东六十里移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而后山海关长城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前后用二百六十三年时间,建成了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山海关城周长约四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十四米,厚七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一千三百五十米的平原长城。 而山海关的整体防御体系还不单单是一座关城、些许长城,自北向南还包括北翼城、东罗城、威远城、南翼城、威海城、宁海城、老龙头,众多的城池与长城相连,组成了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进可攻、退可守。 这也是为什么,清军自始至终都没能拿下山海关的原因,每次入关都是绕路,就算是甲申国难时大举入关,也是因为吴三桂投降,否则山海关依旧稳如泰山。 此时洪承畴率领二十五万大军抵达,守关的军将及城内百姓为了迎接大军,组织了盛大的锣鼓队。潮水般的欢呼,喧天的锣鼓中,洪承畴率领刘衍、杨国柱、王朴、曹变蛟、王廷臣、吴三桂、马绍愉,张若麒等人踏着古老的城墙阶梯,出现在了城楼之上。 从他们的角度看着城下,只见各部全副武装的大明士兵,正以整齐的步伐不断穿过雄关,进入关外的土地。 旌旗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