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调教指南_第41章 国风的出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章 国风的出路 (第3/8页)

有一点创新。

    要么就是虽然创新了,但东西根本没法听。

    以至于到如今,像《秦赋》这种国家级的大制作,都还需要他们两个老头子亲自cao刀来做配乐,国内年轻一代中,竟没有一个能挑大梁的。

    曲高和寡,这四个字的意思,也只有这两人体会得最为深刻。

    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华流的,才是最rou的。

    两个老头毕生都这样认为,也用尽毕生,在践行这点。

    他们也的确取得了成就,甚至多次震惊了世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例如这次《秦赋》的配乐《鸣》,就登上了权威的《亚洲音乐周刊》,引起了全亚洲的巨大关注。

    然而仅凭两个老头熬着夜,拼着命点亮的闪光,根本不足以呈燎原之势。

    反倒是老外在赞叹华夏乐的神奇时,又引发了一轮对华夏音乐人的嘲笑。

    《亚洲音乐周刊》在盛赞《鸣》之后,结尾是这样的写的。

    “而让人叹惜的是,如今华夏的音乐人,似乎是站在他们祖先肩膀上矮子,他们的视线,永远超不过他们祖先的手,所能触及的距离。”

    意思就是,华夏音乐人空守着祖先的宝藏,却不懂得如何挖掘、利用、推广。

    话说得很刻薄,但是范、文二人却只能忍气吞声,无法反驳。

    没办法,如今华语乐坛全部都照搬西方、霓虹、高丽那套,又有几个人在认真研究传统乐,在研究国风?

    此前范、文二人达成过一个共识,那就是要想推广华夏传统乐理,就必须顺应形势,将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