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18 (第1/4页)
与小提琴的奏鸣曲”。而这个说法却是在莫扎特的时代逐渐普遍,而更早的写法往往是“有小提琴伴奏的钢琴(大键琴)奏鸣曲”。 可想而知,小提琴的地位在当时也就是个伴奏的份儿,就是主角都挨不到边。如今小提琴作为主奏、独奏乐器是有其崛起的条件和历史背景的。和键盘乐器相比,小提琴的发展较晚,因为小提琴的局限性极大。在小提琴得到改良之前,音域是十分狭窄的,不仅不像钢琴可以同时发出多声部与和弦的声音,而且小提琴的声音偏高偏尖,带有十分明显的神经质,完全没有如今的歌唱性和优美。 在羊肠弦被钢弦取代,小提琴的音量大幅度增加;弦的弹性、硬度随着材料的改变而增加,小提琴的高音变得浑厚圆润有厚度小提琴的演奏音域被放大,不在局限于巴赫时代的三个八度,小提琴的歌唱性逐步展现以后,小提琴的地位才慢慢上来了,慢慢从配角升级逆袭成为主奏、独奏乐器。 而小提琴崛起的历史背景就更加值得说道了,十九世纪欧洲经历了一场“情绪革命”。古典主义末期和浪漫主义早期最注重的便是情绪的表达和抒发。社会整体越来越激动,越来越重视强烈的感情。因此那个时代的音乐家都是将感情发挥到极致,虽然……整个人、整个时代显得有些神经质。这种潮流带来的影响便是愈来愈能接受高音。最明确的证据便是古典音乐乐器的高音在不断调高。 莫扎特写了三十六首小提琴奏鸣曲,但大部分都是“钢琴与小提琴的奏鸣曲”。甚至还有小提琴家不满地表示:莫扎特将最好听的旋律都留给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