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相公_第四百九十九章 闲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九章 闲聊 (第5/10页)

了后周时代的旧制,依旧按期举办“闻喜宴”。而这场饭局从内容到形式都基本定型,是在宋太宗时期。

    宋朝的“闻喜宴”,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4年)开始,一直在北宋皇城的琼林苑举办,因此,这场宴会又被称为是“琼林宴”。

    在宋朝皇帝们的大力支持下,“琼林宴”也彻底摆脱了考生们私人聚会的性质,成为一场高规格的官办科举盛宴。

    跟现在我们请客吃饭一样,决定一场饭局主题的,除了酒桌上人们的谈话,还有就是这场饭局由谁来买单。

    在宋朝初年,实行的仍然是皇帝赐钱制度。比如在宋朝史料文献中,就有“又赐准钱二十万以张宴会”、“左藏钱十万资费用”等文字记载,说明了这些“闻喜宴”的费用主要由皇帝来买单。

    但从赐钱数目的不等来看,它仍然没有形成一定之规。到了宋神宗时期,于是就出现了所谓“期集费”,这是朝廷赐予新科进士们饮宴和编写“同年小录”(类似于同学录)的专项费用。

    而这条专项经费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南宋,成为宋朝的惯例。

    钱的问题解决了,这场的饭局组织,又该由谁来负责呢?

    为了保障新科进士们能够吃好喝好,宋朝皇帝可谓煞费苦心,专门安排了负责皇帝祭祀、朝会、巡幸、宴享事务的专门机构——仪鸾司,负责做好“琼林宴”筹备工作。

    按照规定,仪鸾司的工作人员要将宴会需要的有关器具,有序安放在琼林苑中,并按照参宴人员的年龄、地位等因素安排好座位。

    由于皇帝不会亲自主持宴会,所以,还需要安排一些官员(比如考官们)陪宴。而这些人如何落座,也是仪鸾司需要统筹考虑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