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136 (第4/4页)
,就像他从未来过。 永历六年八月底,新后有孕,中宫荣宠不断。 永历六年十二月的时候,关于赵嫣生母遇害一事在刘燕卿手中有了眉目。 刘燕卿曾经在太后身边放了边牧和尚,从边牧和尚处知,太后有记随录的习惯,甚至与各方书信往来皆藏于寝宫暗格之中。 太后身边亲近的宫人本应随之殉葬,刘燕卿朝堂上折参奏,称太后生前仁爱,定然不愿自己死后牵累身边之人,这才救下数条性命,太后身边人无一不感念其恩德。 太后死后贴身之物与私密信件均交由春月销毁,春月因刘燕卿事先交代,偷藏太后手书暗中传递于刘府。 刘燕卿查赵嫣生母之事近一年仍旧毫无头绪,直到太后薨逝,才把脑筋动到了太后遗物之上。 若真如赵嫣所言他的母亲是死在太后手中,太后身边的信件或许可窥一二。 春月递往刘府的太后信件大多是与杨府往来,杨太傅是先帝身边重臣,大半与后宫的信件皆是如何培养太子云云。 直到刘燕卿的手落在了一封杨府的回信上,信封处的日期正是赵嫣生母死后不久。 此信出自杨太傅之手。 “内阁正是风起云涌之时,皇后切记勿在陛下面前言赵嫣诸事。” 也许是在给杨太傅的信中提及陛下沉迷于佞臣赵嫣,杨太傅在回信中另道,“陛下非昏色之君,赵嫣生母亦死于陛下之手,中宫勿忧也。” 刘燕卿握信的手松开。 原来如此。 只是先帝为何会对一妇人下手? 先帝没有理由这么做。 所以赵嫣从未怀疑过先帝。 即便是刘燕卿也想不明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