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命_146.持久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46.持久战 (第4/7页)

共处的极为遥远的景象,而仅仅写了可能十年内人工智能可能涉足的领域。比如日常家用和工业以及商业方面的应用,机器人,在吕振羽的书里,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不是一个足以和人类社会对抗的阶层。

    这本40多万字的书,吕振羽在初稿方面就花了4个多月,一直到2011年7月,他才开始进行第二稿的修改。也正是从2011年7月开始,吕振羽开始向外界公布了他的数字圈计划的项目进度。

    拟神经元理论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一个能和人类的智慧匹敌的智能?新闻媒体在采访吕振羽的时候,这样问道。

    “那你未免把人类看得太过于高贵了。智能,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蜘蛛平台能在山地如履平地,但是,按照你的标准,实际上蜘蛛平台系列的智能非常低。很多生物在各自的领域里,也都有着远远超过人类的能力,尤其是它们的智能使它们能适应和反应这些领域里的各种变化。但是,人类不能。那么,为什么我就一定要将人工智能的目标设定在和人类的思考方式类似的一个目标上呢?为什么我就不能将人工智能的外延推广到各个领域去,和那些自然界的伟大生物一争雄长呢?……并不要因为我造过机器人,就把我当作要用机器造个人。”吕振羽面对记者已经显得很自信了。

    应该是很自信吧,就在2011年6月,吕振羽完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又一次亲自前往日本。

    在日本,现在吕振羽不算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由他带动的一系列行动,将日本的很多大品牌和大厂家都逼到了悬崖边上。而吕振羽施加给日本企业的压力又被日本的企业转嫁到了他们的员工身上,不少员工因为企业的策略调整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