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137节 (第3/6页)
?这是巧合还是……” 两个研究所用到的方法有些类似,但新的研究所用的方法,相对又要复杂一些,也有其他不一样的地方。 邱成文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真的有关联,他索性也不去深究,朝着旁边的教授感叹道,“王浩,还真是高产啊?” “这才两天吧?两篇研究,和两个小猜想有关。” “怪不得去年的时候,会爆出一个月发表十篇论文,以前我都觉得是积攒的论文一起发的,现在我相信了。” “对于现在的他来说,解决一些没有人解决过的小问题,或许真就是解决小问题。” 王浩发表的新研究,也就是6174问题的论证,确实可以说是个小成果,但哪怕是小成果,也是其他人没有完成的。 好多学者们发现他再次把成果发表在博客上,就和综合楼办公室的其他人一样,感觉是非常的浪费,类似的成果绝对可以发表一篇sci,甚至是一篇很优秀的sci。 有些人仔细想想,也就觉得很正常了。 在数学基础的科研领域中,没有获得菲尔兹奖的资质,可以说再努力也只是个数学理论界的打工人。 很多老教授们研究了一辈子的数学,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顶级成果。 努力无用…… 这句话说出来让人有些丧气,但放在数学基础的研究领域,就是一句纯粹的大实话,每一个能在数学技术领域取得成果的,都可以说是世界最顶级的天才。 比如,著名的华人数学家陶哲轩,他被认为智商超过爱因斯坦,这也许是个夸张的说法,但由此也知道陶哲轩是有多天才了。 其他很多天才数学家也是一样的,他们只用很短时间完成的成果,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