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176节 (第3/6页)
是名校出身,八、九十年代名校博士,还有国外留学经历,想想都很是让人赞叹。 彭辉连续感叹了好久,随后问向王浩道,“你在陈建林那边工作过,你觉得这个事和谁有关?会是陈建林吗?还是其他人?” 王浩仔细想了一下,道,“以我的了解,问题可能出在陈建林或马文钧身上,也有可能两个人都有问题。”他特别说明了一下,“马文钧是专门负责数据分析的研究员。” 彭辉疑惑的问道,“不是有个叫什么龙的吗?” “周晓龙。” 王浩道,“上一次东港大学的公告上说了周晓龙,但是我仔细想了一下,还是觉得有问题,周晓龙这个人我是有点了解的,他不是那种心思深沉的人,而且不管是头脑啊,能力啊,都很一般。” “现在是改基础数据,估计跟周晓龙也没有关系,他只是负责实验、负责数据上报。” 彭辉听着点了点头。 王浩说着也想起了记忆中东港大学的经历。 其实他在东港大学的回忆一直很不错,有熟悉的同学,值得尊敬的老师,从本科到博士毕业总计不到八年时间,大部分就是在学习研究中度过。 直到留校后去了合金实验室,还是陈建林把他挖过去的。 当时他对陈建林的感官确实很不错,陈建林属于那种有人格魅力的人,说起话来感觉让人相信。 当时他认为单独从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短时间很难有成果,也希望自己能够做出一些成果,就加入了合金材料项目中。 后来,可就是三个月之后了。 这些记忆有美好的,也有不美好的,甚至还想起大学时,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