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六章 朝会 (第6/7页)
有一个说法。 户部肯定不会认领,这就落在了漕运总督衙门头上,而杜季同作为堂官,自是责无旁贷。 崇平帝闻听,面色微顿,目光审视着梁元,半晌无语。 以这位天子的心智,隐隐察觉到这其中的名堂。 因为杜季同为漕运总督,直接就可以上疏,由通政司转递,由户部代陈,当然也不是不行。 被上首的崇平帝目光注视着,梁元心头微惧,但面上不动声色。 这就是梁元背后指点的内阁首辅杨国昌的高明之处,并没有直接提及贾珩,而是以漕粮北运一事为切入点。 目的也没有别的,不仅仅是敲打贾珩,给贾珩添堵,还有一个更深的用意——排雷。 果然就有礼科给事中胡翼,上前朗声说道:“圣上,自今夏以来,朝廷转运边事的粮秣糜费甚巨,据臣所知,京中诸仓皆已见底,如是耽误了秋粮入仓,只怕京中粮价飞涨,人心惶惶,还请圣上明鉴。” “朕记得,漕运衙门麾下有漕粮卫为之驱驰、奔走,杜季同递交户部的札子呢?”崇平帝面色淡漠,声音平静说道。 梁元道:“圣上,札子臣已带来,漕运衙门的漕粮卫时过境迁,大多不堪漕运输粟之苦,逃亡者众,自崇平二年就已乱象丛生。” 这自是铺垫甩锅,从那时候就开始,而且还是今上继位以来。 漕运总督杜季同也不过履新四年,纵要追究责任也不好下手,因为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这边厢,戴权下来,接过梁元手中札子。 崇平帝从戴权手里接过,垂眸读着,然而阅览罢,脸色逐渐铁青,冷笑一声,说道:“杜季同说漕粮卫只有七万多人,大小船只也仅仅剩八千余艘,且都是破旧不堪,原四成转运之任都是由齐王接洽,托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