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73节 (第6/6页)
中用来分割章节的符号。 严格的说这个题目也是符合科举考试出题范围的,毕竟只要是四书五经中的内容,都可以拿来出题。 后面清代的科举考试题目更加不靠谱,甚至有将前后句连在一起拼凑出来出题的。 现场一下子沉默了,黄时行心情愉悦的看着四周,这是他花了不少力气搜集来的绝题,就是为了能够在士林扬名。 明年就是乡试了,只要有了士林名声,再运作一下也能提高乡试中举的概率。 黄家本来就是延平府的大族,从宋代世代耕读,就连元代都没有放弃家传的学问。 黄时行有家传学术,其实答卷的辨识度还是很高的,就算是糊名了也可以被考官认出来。 只要能在士林扬名,再写几篇锦绣文章,那就更容易中举了。 这就相当于后世参加新概念作文高考加分录取一样,大户人家的子弟能连续出进士举人,除了本身他们家族读书进学的氛围之外,也和这种普通人接触不到的科举潜规则有关。 人家搭舞台唱戏,苏泽本来也不打算拆台,奈何突然有一个南平县学的秀才看到了苏泽,故意说道: “苏兄,咱们南平县学也只有你能破这个题了!” 南平县学的读书人最近受了不少委屈,在这个秀才的带动下,都跟在起哄起来。 黄时行看向苏泽,拱手说道:“这位兄台能破吗?” 南平县的生员继续起哄说道:“上次白知县的绝题就是苏兄破的!” 黄时行恍然大悟说道:“原来是‘冠七篇仁义之书’的苏泽苏公子,失礼了。” 怎么这句话这么耳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