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69 入东阁(二合一) (第5/9页)
仁德,达到圣人的标准,然后施之于外,则为王道之政。 本来这种观念就有些理想主义,偏偏后世理学家们还不知变通。过分强调修身的作用,从而忽视了家国天下的王道,把理学给整成了“修仙成圣”的玄学。 所以沈忆宸后面那句话,就是在辛辣讽刺这类理学家。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宋元以来的儒者们像妇女一样,实在是令人羞愧。 平日里不干实事空谈心性义理,只能在大难临头的时候用以死报国的方式解脱,反而还留下了所谓的身后美名,成为了上品之人。 其实不单单宋末如此,明末文人很多同样如此。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朱祁镇回味着沈忆宸这句话,仿佛栩栩如生的概括了宋末崖山亡国的历史。 与其等亡国临危一死报君王,不如平日里就关注国事、针砭时弊,以天下万民为己任,又何需沦落此等境地? “沈忆宸,你还真敢说啊。” 朱祁镇说这句话的时候,就连“向北”字都不用了,而是直呼其名,语气仿佛带着一种警告的意味。 说实话,如果眼前的皇帝不是朱祁镇,换做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沈忆宸是绝对不敢说这番话的。 后世的狂生李贽,就在挑战礼法的道路上,给出了一个鲜活的案例。最终被万历皇帝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给逮捕下狱,从而自刎殉道。 但是明英宗朱祁镇不同,少年经筵日讲的经历,给他留下极深的阴影,导致他对于儒家理学并无多少好感。 另外庙号“英”字,代表着德性聪明,天资英武的意思。 虽然庙号这东西都是吹的,不像谥号那样还有贬义。但在某种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