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之我是弘光帝_371.讨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71.讨教 (第2/4页)

比较麻烦。

    因此,朱由崧最终考虑还是先生产遇热膨胀效果较好的黄铜。

    生产黄铜,需要的铜和锌,在此时的中国,锌被叫做倭铅,当然,这不是说锌矿石产自日本,事实上,倭铅名字的“倭”的字面意思是“猛烈”,而日本的“倭”的字面意思是“矮小”,两者字同意不同,并不能混为一谈。

    那么倭铅是怎么制取出来的呢?

    日后《天工开物》对此做了说明:“凡倭铅古书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质用炉甘石熬炼而成。繁产山西太行山一带,而荆、衡为次之。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封裹泥固以渐砑干,勿使见火拆裂。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铅也。此物无铜收伏,入火即成烟飞去。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云······”

    故此,从潞安府购入倭铅可比从广东、江西乃至暹罗等东南亚地区购入锡矿石更方便快捷,更不要说黄铜除了能应用在军事领域外,还可以用来制造流通钱币----明代大规模使用黄铜制币是在嘉靖朝以后,但永乐钱有一个非常少见的三钱版也是用黄铜制造的,虽然三钱版的直径和重量比小平钱版的略大、略重,可一旦仿制成功,用在日本,那就又是二倍以上的利益了----以及国内更受欢迎的铜器······

    计议已定,朱由崧便跟赵山交代道:“给金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