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57 (第3/4页)
输送岁币的时候。 根据之前的澶渊之盟规定,宋向辽每年输送绢20万匹,银10万两,后来过了四十年,辽国可能觉得通货膨胀了,又涨价了,变成每年绢30万匹,银20万两。 不过自此之后,就没再涨过,一直到赵佶这里。 按照规定,每年春季将岁币打包给辽国送过去。 辽国跟金国掐架,正是用钱的时候,辽国驻汴梁的使节,一开春不干别的,就盯着岁币这事儿呢。 其实这些岁币对宋来说,并不多,而且交了上百年保护费流程早就熟悉了,赵佶只需要向每年一样派人去辽国上京送钱就行了。 但是今年又和往年不太一样,因为去年金国占领了辽国的位于渤海的东都,将五十四州划入了自己的腰包。 之前不可以一试的庞然大物辽国,竟然丢了那么多的领土,赵佶不禁冒出点别的心思来,金国似乎很厉害,而辽国的日子则有点不妙,不像以前,如果不给岁币就发兵,辽国如今兵力都用在对付金国,假如这岁币拖延一下……说不定也没事。 能不给就不给,当然是最好的。 辽国驻宋国使者窥见了赵佶的心思,催促立即起程。 赵佶就有点不满了,催什么催,又没说不给,讨厌。 王黼看出皇帝的心思,献策说,“现在辽国疲于应付金国,恐怕无暇南下,不如这次送岁币时,派个能臣过去与他们商谈,将岁币减免一些。否则的话,咱们大宋也年经不好,只能压下一年的岁币,隔年再送了。” 言下之意,明年不送了,后年再送,至于后年能不能准时送达,那就自行体会吧。 这有点趁火打劫意味啊,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