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四十五) (第7/8页)
“下情上达,视听畅通,应发扬光大于朝廷,这样才有真实的警报,‘有了险情’,来自于封国。但不利于马上兴兵,利于前去了解真情。” 这题目立论了一个道理,政治上的视听没有被阻塞,就能得到真实的情况。上面对下面的情况,能得到真实的了解,也就不会被蒙蔽与偏听偏信。所以,下面有什么情况,就能上报于朝廷。而下面发生了问题,不能用武力去解决,应采取兵戎以外的方法去解决,本篇的内容也就围绕着这一命题展开的论述。 “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本段是比喻,“壮于前趾”,这是比喻刚刚站着脚步。“往不胜为咎”,意指前往不会取得胜利,还会带来灾祸。这是承前面句意,反对出兵解决底下的警号事情,若仗着刚刚强盛起来,就以武力去解决下面的问题,前往不但不会取胜,还会引来灾祸。 “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本段是承上段之意的继续论述,那么,如何去办呢?只有提高防备意识。这里用“莫夜有戎”来比喻防患于未然,做好防范,提高警惕,就无需担忧。这还是强调应做好细致的工作,反对用兵的办法去解决下面的问题。这里的“莫”,是指日落时。“莫夜”:夜晚。 “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頄(gui)”:指颧骨。“夬夬”:快速决断。“濡”:浸渍,潮湿。“愠”:怨恨,生气。 本段还是运用比喻说明事理,本段意思是“强壮表现在表面上,是有危险的。若君子不分青红皂白,急速决断而一意孤行,那么,就如同行路遭受雨淋,虽心生怨恨,可咎由自取,怎能怨咎。”这是说,不能表现在虚张声势的表面上,会有危险的。若君子不了解实情而独断专行,出现意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