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一章 巡洋舰 (第4/5页)
她在1915建成,在1947年拆解,前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发挥了主力舰的作用。 这种战巡的有效使用寿命超过三十年,甚至可能达到传统战列舰的两倍。 主要原因是持续的航速竞赛,让战巡设计在客观上有了先见之明。 远洋船舶的航速,通常用“节”表示,1节的意思是“每小时1海里”。 1海里等于1.852公里,是地球子午线上的1分弧长,60分为1度,360度为1圆周。 如果物体移动速度是60节,每个小时正好能在地球表面移动1度弧长,360个小时正好环绕地球一周。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舰船动力系统迅速升级,让舰队航速不断提高。 二战时期形成的航母战术,更是要求舰队有至少27节,甚至30节以上的航速,大概每小时55公里。 与此同时,战舰水线以下部分的外壳形态,又要适应战舰的目标航速来设计。 早期的传统无畏式战列舰,都是适应20到23节的短粗舰体。 就算后期更换新型大功率的动力系统,也很难达到27节以上的航速,强行推上去的结果是油耗非常难看。 而且,传统战列舰的动力舱容量,往往装不下新型号的大型动力系统。 反倒是早期的战列巡洋舰,本来就是为25节以上航速设计的修长舰体,天生能够适应高航速。 为了容纳早期的低密度的动力系统,战巡的动力舱通常都颇为巨大,升级空间足够宽敞,甚至过于富裕。 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