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别问我谁是迪斯科[八零] 第18节  (第1/6页)
    “这有什么!”郭美凤不愧是亲妈,立马就帮儿子找到了理由,“肯定是艺名!我演出那会儿,观众只知道我是‘四两银’,基本没人叫我郭美凤!”    四哥见他们一直说不到正题,焦急地问:“老五,你真的唱一首歌就要三百块啊?”    狄思科一愣,“报纸上连这个都写了?”    他赶紧展开报纸,仔细看了一遍新闻内容。    这篇新闻的标题为《从“供给制”到“商品化”,文化市场的一潭死水变活了》。    刊登在日报的第二版,几乎占了一整个版面。    主要讲的是改开以后,八亿人看八台戏的历史被彻底改写,打破了文化服务被国家包办的格局,各地涌现出许多新型文化市场。    作者在这里举了两个比较典型的“文化商品化”的例子,一个是广州出现了一家产值上百万的影音公司,另一个就是北京的一间音乐茶座里,观众竞价点歌,一首歌被争出了三百块的天价。    “狄道格”和“耶利亚音乐茶座”都被反复提及多次。    而且这篇报道中唯一的一张配图就是他的那张。    见他放下了报纸,狄思慧又将另两份也递过去。    “五哥,这是今天的晚报和这礼拜的青年报,上面也有你呢!”    狄思科心中诧异,但还是将报纸接了过来。    晚报的内容与日报的大同小异。    而青年报上那篇针对性极强的专题报道,则引起了他的注意。    文章题目叫《新人歌手横空出世,歌星会唱也应会说》。    这篇文章的切入点比较刁钻,作者先是批评了某位著名歌星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话毫无逻辑,常常词不达意,让观众大跌眼镜。    提议歌星们应该重视语言表现力,在舞台上,既要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