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章 来者不善 (第3/9页)
边的一个叫眭亭的地方,就有不少士子,以踏青的名义前来。 这段时间沈晨跑遍了周边乡野,襄阳正西、西南、西北方,隆中周边乡野百姓都知道他的名字。 在五月份农忙时节过去之后,这些乡聚的百姓也听说了有位小郎愿意免费给子弟授学,因而趁着农闲的时候,纷纷将自家的子弟送来读书。 虽然大部分百姓都没有这么做,原因之前也说了,贫民家庭出身的孩子几岁就要成为家庭半个劳动力。 即便是稍微有点农闲的时候,也得每天做事,斩猪草挖野菜放牛羊之类,再不济也能下河捉捉鱼虾减少点家庭负担。 所以真正愿意送来的其实很少。 但架不住基础数量大。 比如周边数个乡亭上万百姓,总有几家富农愿意让孩子读读书的。 或者即便家中贫困,却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因而咬咬牙,宁愿自己受点苦,也要把孩子送过来学点知识。 因而到了六月初四,沈晨在距离隆中以东约四里的眭亭买下一栋别院,向周边乡聚百姓通知的时候,就已经有二三十多位家长带着学生过来。 六月盛夏时节,天朗气清,万里无云。上午食时刚过,眭亭就变得十分热闹。 亭在古代承担的意义有点像乡镇,但它没有太多建筑,就只有一个亭舍,里面会有几个公务人员,负责周边村落治安。 然后附近就是乡民百姓的居住地,村庄错落分布,规模不如后世的镇子,只是比村庄稍大。 所以亭可以看做是后世的一个乡村派出所。 但眭亭不一样,它除了是个亭以外,同时还是隆中乡的治所,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