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80节 (第4/6页)
----------- 紫禁城坤宁宫里,已经五岁的皇长子朱慈煊被自家母后套上了个小包袱,里面是四本小学教科书。 今天,大明的皇长子要入学了。 而学校也和许多人猜测的一样,上元一小。 到了光烈六年,整个大明的官办小学已经突破一千五百所,在大明所管辖的每个县,都至少有一所。 入学人数超过四十五万,而且就在今年,第一批近五万名学生已经毕业。 这倒是大大缓解了各个学校在教师资源上的压力。 随着朱由榔在各个方面的改革推行,对于老百姓而言,最显着的变化就是,读书人越来越吃香了。 无论是企业里的账房、会计,还是兵学苑的学员,市舶司的文吏,还有小学里的教师。 只要你识字,能写会算,有的是机会。 反倒是人们对于科举的热衷,大大下降。 对此,《宁报》甚至还派人统计,写了一份新闻报告,刊登在版面上,引起广泛讨论。他们派人统计了光烈六年常州府考中秀才中的两百人,其中只有不到四成,愿意继续考举人,其余六成都表示,愿意直接去官府、小学或者是行社、公司就职。 最终体现就是,朱由榔和王芷发现,各地的小学除了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以外,居然还招来了一批额外的学生。 许多成年人也主动要求希望能够进小学学习两年,可这小学是面对少年人口开设的,这很让各地督学衙门为难。 甚至还出现了贿赂教师入学的现象。 原因很简单,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这年头,只要能写会算,很容易就能在官府或者行社企业里捞到一个不错的工作,即使参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