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相公_第一百七十五章 庆历新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五章 庆历新政 (第5/10页)

词,赞扬新政;民众也为之欢欣鼓舞,仿佛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并未缓和,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冗兵资费更是加倍,矛盾又十分尖锐。宋廷财政空虚,就拼命进行搜刮。庆历年间,农民和士兵的斗争刚刚下去,各地农民又开始新的斗争。

    嘉佑四年(1059年)四月,刑部官僚上报说,由于民贫乏食,一年当中曾发生“劫盗”九百七十起之多。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一场更大规模、更为深刻的改革运动已在酝酿之中,这就是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对熙宁时王安石的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是在庆历新政的基础上扩大和深化的。

    回忆至此,陆垚直接找到了庆历新政失败的直接原因,在中国封建社会,要改革封建官僚体制,说起来容易,然而要真正做起来,却似难于上青天,这对宋代来讲更是如此。

    因为在宋代,官僚地主阶级在官员丧失世袭爵位和封户特权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世守禄位”,又参照唐制,制订扩大了中、高级官员荫补亲属的“恩荫”制度。通过恩荫,每年有一大批中、高级官员的子弟获得低级官衔或差遣,且宋代恩荫,不仅极广,而且极滥,每遇大礼,“臣僚之家及皇亲、母后外族皆奏荐,略无定数,多至一二十人,少不下五七人”,并“不限才愚,尽居禄位”。因此,要打破或限制官僚贵族这一特权,无疑会因触动官僚贵族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

    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皇室利益。

    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