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一六章 咱大食国好起来了。 (第2/10页)
罗马,都只能勉强与大明对应,单个奥斯曼当然不敢奢求平等。 其他不签字的所有代表站立在长桌两侧观礼。 沉复将拟订好的四份不同语言的依次展开,依次递到朱靖垣的面前。 提醒朱靖垣应该在哪个地方签字、用印。 双方协议总共四份,分别用大明文、奥斯曼土耳其文、大食文、波斯文写就。 所有协议文本中都明确规定,当不同语言版本的华悦解读出现冲突时,以大明文版本为准。 实际上双方签署的和约正本就是大明文版本。 另外三份都是奥斯曼自己翻译出来,给他们自己国国内的人看的,保住最后的脸面用的。 奥斯曼国作为一个缝合怪,国内的语言文字系统非常复杂。 皇族和宫廷使用“奥斯曼土耳其语”,其语法是突厥语,但是所用的词汇超过八成来自阿拉伯语和波斯语。 奥斯曼国内底层普通土耳其人同样使用“奥斯曼土耳其语”,但所用的大部分词汇仍然是突厥语。 所以哪怕是同一个国家,奥斯曼的皇族和普通人之间,在很多时候都无法顺畅的交流。 由于奥斯曼境内有大量的阿拉伯人,同时全国普遍信仰天方教,宗教相关文书和法律都使用阿拉伯文。 与此同时,在文学、艺术、外交方面则通常使用波斯文,还有一部分希腊人的拉丁文。 在明学热潮之中,奥斯曼也曾经效彷秦朝搞书同文字,尝试在全国范围普及奥斯曼土耳其文。 但奥斯曼土耳其文本身就是一个缝合怪,关键是在文化层面的全面弱势,无法压制阿拉伯文和波斯文。 毕竟,自己最重要的宗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