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6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66节 (第5/6页)

    最终,第三个方案被采用。

    铸币厂花了十几天时间,炼出第一炉钱币,就连忙递进宫来。

    朱由榔坐在案前,打量着手中的银币。

    银币全重七钱五分左右,九成银,在这年头已经算很良心了,市场上绝大多数流通的银两,都远不足九成,许多甚至有五六成的杂银。

    而且采用全银铸造,也未必易于保存,因为白银太软。掺杂了小部分铜、锡以后,除去铸币过程中的火耗、工耗,银行还有少量微薄利润,可以补贴铸币厂的人工成本。

    大概每铸造五百枚,可以收回一枚的利润。

    这个比例已经非常良心了,自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朝廷以后,官府铸币向来都是挺黑的。

    经济史里有个现象叫做“劣币驱逐良币”,也就是说官府垄断铸币权后,会导致民间假币横行,民间大量铸造更廉价的假币来扰乱金融市场。

    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却往往是“良币驱逐劣币”。

    原因很简单,关键在于货币的本体价值,是否有流通性。

    比如,汉文帝时期,开放民间铸币,不仅没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反而民间的货币往往比官府铸造的更精美,金融秩序反而不容易紊乱。

    因为古代货币不同于现代货币,究其本质,是贵金属,本身就是一种商品。

    哪怕没有人去规定一枚银元值多少,但铸造这枚银元用的白银,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品,就是有价格的。

    反而是官府为了获得超额利润,将本来只够铸五钱银元的白银,掺杂一大堆廉价金属,然后硬性规定这枚银币价值一两。

    老百姓又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这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