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16节 (第6/7页)
要携带火种,还要先点燃火绳的麻烦,颇为省事,能大大提高效率。 但唯一的问题是,早期的燧发枪,击发率相当可怜…… 在技术成熟之前,早期燧发枪的哑火率,高达四成以上,每十支火铳一同激发,其中四五支都得哑火。 这玩意怎么用? 其实在这时候很早以前,中西方的工匠们,都各自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燧发枪的设计与结构,这玩意本来就没啥高精尖的东西。 但燧发枪的哑火是个技术问题,燧石问题、火药问题、机械问题,都得慢慢尝试,在实践中慢慢改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以至于历史上最早的燧发枪,在十六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但等技术完全成熟,并且广泛应用,却是一百五十年以后的十七世纪末的事情了。 这个工作,武备局从光烈三年就开始立项了,至今已经弄了四年,也的确搞出了不少成果。 首先是改良击发火药,还有枪机的机械结构与燧石质量。 最后做出了一批样品,包括步枪、短铳、双管短铳等等。 不过还没有建立规模生产,毕竟靠少数优秀工匠,反复打磨弄出来的产品是一回事,按照标准规范,利用车床、水力、畜力,一天制作上百支,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三十支专门调来的新式双发短铳,也算是实战检验的样品了。 一般情况下,工部但有新出炉的新鲜古怪武器,锦衣卫往往都是第一个用的,所以锦衣卫的不少装备,马宝等人还真是黄花闺女上花轿,头次见了。 故而程横足足用了半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